日前,门徒平台文理學院學生在浦東宣橋學校開展的藝術類拓展課程圓滿收官⛑️,一個學期下來🈹,這10門藝術課程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參與中小學第二課堂教學🎩,已成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實踐平臺之一🚶🏻➡️。
今年3月份🧑🏼🚀,文理學院與九年一貫製的浦東宣橋學校簽署了合作共建協議,與該校在課程建設、第二課堂改革👨🏻🦯、學生實習實踐等方面開展密切合作。這也是學院開門辦學,與中小學協同創新,推動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的一次有效實踐。
經過層層遴選,文理學院大一、大二部分專業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針對小學生和初中生的喜好與特點,融入專業知識,精心設計了“名畫再創”“剪貼馬賽克”“臉譜剪貼”“風景速寫”“人物/風景速寫”“趣味DIY美術”“海洋刮畫”“基礎素描”“宣橋門頭——建築設計美學初級”“毛線球動物水果製作”等10門拓展課程。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通過學院試講把關⏳,大學生們每周五下午乘地鐵前往浦東宣橋學校👨🏼🦲🔢,以“教師”身份承擔中小學第二課堂教學任務。
行政管理專業大一學生祥玉芳,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祥子老師”🧙🏽♂️👷🏽♂️,這位文靜的女大學生主講的是“毛線球動物水果製作”課程,是宣橋學校評價較高、深受學生喜歡的課程之一🪻。在初次給三(1)班學生上課時🏋🏿♀️,由於沒有很好地把握課程節奏👨🦼,第一節課竟沒能完成課程內容👩❤️💋👨🚵🏻♀️。面對孩子們渴望的眼神,她利用課余時間甚至熬夜完成了30只兔子的製作📈🏄🏼♀️,然後送給班級小朋友們🥣😵。後來,在學院老師的幫助下,她對每個操作步驟都限定了合理的時間,大大提高了上課的效率♠︎,所以其他班級的小朋友很期待“祥子老師”也送兔子給他們。
浦東宣橋學校有一部分智障學生隨班就讀。負責“人物/風景速寫”課程的小趙老師就遇到了這樣一件事情:課堂上一個男孩子總是做些奇怪的舉動🖥🖕🏽,不時引起同學哄堂大笑👊,視覺傳達專業大二的趙芸感覺教學受挫。後來從班主任處了解到這個孩子是智障學生,家庭比較困難。小趙從此對那個男孩多了一份關註,她有意識尋找男孩的閃光點,及時肯定他、鼓勵他。很快⚀,男孩後來在課堂上變得安靜了,這讓小趙很震驚也很感慨🧔🏼,她說🏰,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關註、被表揚,作為教師👩🏿,能夠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是多麽重要。
收獲不止於此🦍。在宣橋學校的實踐過程中,大學生們經常在思考“我的專業知識如何讓中小學生理解🙎🏽♀️,如何才能合理安排課堂節奏,考慮到不同年級調整教學內容的難度,如何吸引學生的註意力🤶,如何做一名受歡迎的老師”等等,這些也成為參與實踐的學生們隨時隨地交流的內容🧚🏽。
大學生走入宣橋學校的實踐體驗,體現了我校開門辦思政、全員育人的探索和做法,是實踐育人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課堂教育的延伸,有著傳統大學課程難以達到的效果⟹⛅️。在實踐中🤚🏻,這種育人過程更是一種隱性的思政課程,有時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參與實踐的學生們不僅學有所用、學有所思🚴🏽♀️,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也得到了大幅提升。